2009年4月16日星期四

百分之九十九

最近提起“百分之九十九”,不免让人气愤的想到某些人,尤其这种声音发自北大,更平添了几分让人失望的味道。
当事人说出这种话,其实已经自证了自己观点的错误,现实就在那里嘛,很明显,上访的人是正常的人。当事人稍微回过点神,也会发现自己当时有多可笑吧,可话已说出,苦果自知。我觉得这时候在抓住孙东东不放,难免不会让人们对于事件本来暴露的问题有所忽略,更多声音选择谩骂,那么,表示抗议和要求改善问题的声音难免会被削弱,谩骂解决不了问题,却可平添混乱,理性的声音持久的表达才能对解决问题起到作用。上访的百姓们,没必要和他置那么大的气,谢谢他,没他,也不会有事件之后的那份支持,他道歉,接受吧,我觉得他真知道自己错了---想错了或者说错了。
其实,北大还是那个北大,那里积淀的东西不因“进门查证”这样的事情而褪色分毫,也不会被那些糊涂话污染。因为这份积淀不需要依托什么“校园”而存在,也不需要糊涂人的捧场。它的可贵正是因为它本身不会因为传播而减少,如果真的试图把这份积淀禁锢起来,那么,它早就跑走了,自由,不是北大独有的代名词。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驱赶者和逃避者

路过中国最高学府,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中年大姐骑着自行车,大声的对大概二十米远的一位大叔喊着什么,我开始没听出来喊得什么,看到男子骑上摆满菠萝的三轮车一骑绝尘,姿势相当帅!同时微笑着对妇女回应着什么,嘿,不用说,城管来了。
作为逃避者,中年大姐和大叔是仓皇的,他们又是明确的,他们在躲避生活得无奈。生活,他们在生活,为生,为更好的生,而干一份“活”。市容市貌和这比,显得很无力。
作为驱赶者,可能有壮的和坦克似的车开,很多驱赶者大概自觉自己比坦克还壮。可他们在驱赶什么,他们自己真的知道吗?我想,他们只知道别人让他们追赶什么,扪心自问之时,他们也会迷茫和无奈吧。会不会产生一份无力感,或幸运的在这之后生出同情心,我不知道,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幸运吧。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会不会再出现百科全书似的大学问家?

一般说到百科全书似的人物,我首先会想到亚里士多德,令人遗憾的是,很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百科全书似的学问家不会再出现了,支持这一论点的一个理由是:知识大爆炸了,一个人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
我觉得这个理由看似最强力的地方在于---默认了一个事实,并让读者伴随着默认这个事实进而默认了这个论点,这个默许的事实是:是一个人的掌握的时间有限。可以推知,一个人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无限多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百科全书似的人物有无限多的时间吗?显然是没有,那么知识到了他那就变成有限的了?当然也没有。有限的时间无法穷尽对所有知识的学习!
至此,有理由对“百科”做一下剖析,“百科”这个词在形容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时,不再是指单纯的知识本身,我认为是思维的全面,从这个角度看,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物还是存在于近现代的,比如罗素。如果质疑这一类比,那么就要面对如下问题的挑战:
1.思维或者说思维的方法算不算是知识的一部分?
2.人类进步,思维方法是否进步了?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似的百科人物会不断的涌现,百科在这里或许可以变成了某个科目。是哲学?逻辑?还是其他什么,而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人物不会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如此高高在上了,伽利略那么大岁数爬上塔(还是斜的)驳倒的一个命题,对于现在的初中生都是常识。

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如果结尾尼克尔森没有被大山闷死,我也就不会郁闷了相当长的时间(五分钟吧),当时我的想法是尼克尔森会突然恢复神智吓大山一跳,以报之前大山装聋作哑对每个人的戏弄。可看到他头上的伤痕时,我明白这时不可能的了,之后对于剧情的猜测也就断了线,眼睁睁的看着大山扼死了男主。
郁闷之后,发觉编剧厉害啊。大山对于尼克尔森的有深深的了解,以致看到他变成那鬼样子,把自己的善良化作了替其解脱时所需的力量,大山说自己感觉像山一样壮,壮到可以承担一些可怕的痛苦。
对于人性的尊重,对于自由的尊重,在片中通过对病人不幸的描述得到了极其充分的展现。带有巨大惯性的统治欲是如此可怕,可怕到当事人有时都不自知,且骗人骗己的为其带上种种伪装,将一个个无力抵御这么一个质量巨大,且动能十足的玩意的心灵冲击成难拾的碎片,我觉得,心灵需要点强悍的味道,不仅要有足够的惯性,还要让这个惯性体现在运动中,而不是在静止中。
祝那些被统治欲缠身的人好运,别碰到需要你帮助的人。

2009年2月26日星期四

李昌钰,辛普森和公平所在

94年辛普森被捕,审判,释放的事情,现在想来依然印象很深,当时觉得奇怪,并把美国社会和很多黑暗年代联想起来。当时觉得这个人一定犯罪了,现在看来,我估计是辛普森干的,如果我是对的,这是事实,和法庭怎么判他关系不大。
神探李昌钰,也和辛普森案有着联系,公正客观是他这行当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而李昌钰为被大众认定的案件继续调查取证,进而为辛普森被判某些罪名不成立出了力,那么李昌钰是否缺乏客观公正了吗?不,我认为这正是因为李昌钰客观公正。
那么,假定凶犯是辛普森(现在也没真凶的消息吧?),而李昌钰又是如此客观公正的一位侦探,正义何在?我认为,假设辛普森案真凶是他本人,在辛普森本人看来,这个世界一定公正的可怕,无论他花了多少钱,别人为他的案件进行了如何客观公正且深入论证调查,依然改变不了事实,别人会遗忘,辛普森自己不会,他自己不悔过,就会永远受到来自自己的惩罚,无需来自天堂或是地狱的惩戒,他自己就足够了,假设有一天他真心悔过,并因此崩溃,好,真正的救赎降临到他的身上了,同样,这份救赎来自他自己。同样,这份惩戒与救赎也适用于这个假设不成立之时。
至于公正在李昌钰身上的体现,我说不清,但可以认定一点,他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些死者的灵魂因此安息。

2009年2月25日星期三

清冷的冬天,树下的小丸子和日本


题目前半部分出自一部电影版樱桃小丸子中的场景,当时小丸子为了等小玉,在树下可怜巴巴的挨了一下午冻。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场景让我不是一般的感动,现在看来,这种小成本,但充满浓浓生活气息的电影是我的最爱,再比如十个约定。
真人版樱桃小丸子我觉得拍的很好,尤其是里面的爷爷,活脱漫画里的。丸子同学那种开始还可怜兮兮,转眼就蛮不讲理的气质被那个小胖丫头表现的还不错,看了一半十个约定,发现女主角同样饰演小丸子的姐姐,很漂亮的女孩子,拍十个约定时已经长大了不少。
同为日本生活电影,都有一种清冷,但又温馨的感觉,不避讳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带来的烦恼,徐徐道来,尽显导演的功力。或许“清冷”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感觉,可每当我看到诸如树下的小丸子流下眼泪,一旁扫地的大叔耐心安慰的场景,我都会莫名的激动,瞬间感叹原来生活就是生活,这样的平淡而又如此迷人。我认为,能挖据出这样的场景,导演的心灵中一定有一片净土,包围这片净土是什么不在此深究,简单说几句,记得某位说过想了解日本可以读一读《菊与刀》这本书,我觉得很对,日本色情恐怖电影的发达有目共睹,可这不耽误这个岛国出产樱桃小丸子真人版这样的沉静,幽默,而有不失严肃的电影,《东京爱情故事》,听说不错,抽空仔细看一下。找这张图片时才发现,原来真人版的小丸子还不少,有电视剧也有电影。
感谢那个让我认识这个可爱小女孩的人,似乎你只喜欢动画版的。

2009年2月21日星期六

给姬十三的信

呵呵,今天刚参加了由龚钴尔组织的参观航天中心活动,第一次参加松鼠会的活动,在讨论会上也第一次把自己的一些观点说给那么多人听。
对于松鼠会的建议,我想说得是:商业运作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很重要的,而后者在我看来更为重要。作为一个获益者,我想我从松鼠会得到的最大快乐在于领略知识本身的乐趣,进而发觉关心那些以前看来冷冰冰的科学知识对自己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松鼠会,对某个人先是对思考的帮助,然后是对本身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上的帮助(我向这个目标努力着)。我觉得这是很诱人的---想以不同的或者说更先进的方式来面对眼前的生活吗?来,松鼠会能为你提供可以借鉴的知识,货真价实的科学知识哦。善莫大焉。而实现这一目标无疑和您办会的宗旨不谋而合。具体的一条建议是,让一部分文章极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者我个人倾向于极为贴近工作层面,让文章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读后有如获武林至尊宝典的感觉,说白了,就是实际工作生活上用得着。比如我想写一篇以力学角度来描述一下咏春拳的优势及其发力要领在力学上的体现。我想这样一颗磕开的松果味道一定不错。
对于做义工,严肃的谈一下。我觉得我对于自身贡献和自身所得的认识有这样几个阶段:1.索取即所得,贡献似乎和自己所得是矛盾的。2.要想真正有所得,必须以贡献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方式来实现,如何统一,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3.奉献就是得到,这在我看来是一个不错的境界,把奉献本身视为人生的意义,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可敬的,并且是对为人个体是很有利的,这样一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多外界因素的支持,而达到这样境界需要大量实践工作的磨练和对于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包括做一些开始自己不是那么情愿做的事情。而我遇到的一些人,似乎天生就具备了这样的品质,他们真心的为他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我目前再向第二个阶段努力,所以第三个阶段没准只是空想,可不时的我也能触碰到那境界,很诱人。您呢?有时会因此很开心吧?而且,通过做义工,比如陪护香山敬老院的老人,把自己当做一个索取者,对于陪护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义“,在这时,仅体现在金钱上的无偿,而对于精神上来讲,我和交流的对象老人,都是索取者,都不吃亏。居然有这样双赢的好事,呵呵。既是,做义工是谋求自身发展(主要是能力上)的一种途径,且能相对自主的选定的方向,使得自身付出和他人需要形成合力。当然,很重要的一点,能很快乐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