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6日星期四

百分之九十九

最近提起“百分之九十九”,不免让人气愤的想到某些人,尤其这种声音发自北大,更平添了几分让人失望的味道。
当事人说出这种话,其实已经自证了自己观点的错误,现实就在那里嘛,很明显,上访的人是正常的人。当事人稍微回过点神,也会发现自己当时有多可笑吧,可话已说出,苦果自知。我觉得这时候在抓住孙东东不放,难免不会让人们对于事件本来暴露的问题有所忽略,更多声音选择谩骂,那么,表示抗议和要求改善问题的声音难免会被削弱,谩骂解决不了问题,却可平添混乱,理性的声音持久的表达才能对解决问题起到作用。上访的百姓们,没必要和他置那么大的气,谢谢他,没他,也不会有事件之后的那份支持,他道歉,接受吧,我觉得他真知道自己错了---想错了或者说错了。
其实,北大还是那个北大,那里积淀的东西不因“进门查证”这样的事情而褪色分毫,也不会被那些糊涂话污染。因为这份积淀不需要依托什么“校园”而存在,也不需要糊涂人的捧场。它的可贵正是因为它本身不会因为传播而减少,如果真的试图把这份积淀禁锢起来,那么,它早就跑走了,自由,不是北大独有的代名词。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驱赶者和逃避者

路过中国最高学府,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中年大姐骑着自行车,大声的对大概二十米远的一位大叔喊着什么,我开始没听出来喊得什么,看到男子骑上摆满菠萝的三轮车一骑绝尘,姿势相当帅!同时微笑着对妇女回应着什么,嘿,不用说,城管来了。
作为逃避者,中年大姐和大叔是仓皇的,他们又是明确的,他们在躲避生活得无奈。生活,他们在生活,为生,为更好的生,而干一份“活”。市容市貌和这比,显得很无力。
作为驱赶者,可能有壮的和坦克似的车开,很多驱赶者大概自觉自己比坦克还壮。可他们在驱赶什么,他们自己真的知道吗?我想,他们只知道别人让他们追赶什么,扪心自问之时,他们也会迷茫和无奈吧。会不会产生一份无力感,或幸运的在这之后生出同情心,我不知道,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幸运吧。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会不会再出现百科全书似的大学问家?

一般说到百科全书似的人物,我首先会想到亚里士多德,令人遗憾的是,很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百科全书似的学问家不会再出现了,支持这一论点的一个理由是:知识大爆炸了,一个人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
我觉得这个理由看似最强力的地方在于---默认了一个事实,并让读者伴随着默认这个事实进而默认了这个论点,这个默许的事实是:是一个人的掌握的时间有限。可以推知,一个人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无限多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百科全书似的人物有无限多的时间吗?显然是没有,那么知识到了他那就变成有限的了?当然也没有。有限的时间无法穷尽对所有知识的学习!
至此,有理由对“百科”做一下剖析,“百科”这个词在形容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时,不再是指单纯的知识本身,我认为是思维的全面,从这个角度看,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物还是存在于近现代的,比如罗素。如果质疑这一类比,那么就要面对如下问题的挑战:
1.思维或者说思维的方法算不算是知识的一部分?
2.人类进步,思维方法是否进步了?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似的百科人物会不断的涌现,百科在这里或许可以变成了某个科目。是哲学?逻辑?还是其他什么,而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人物不会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如此高高在上了,伽利略那么大岁数爬上塔(还是斜的)驳倒的一个命题,对于现在的初中生都是常识。